今天是民間習俗上的冬至,加上入冬後首波寒流南下,白天北部即可感受到寒意,中、南部地區在中午過後,氣溫也會日趨下降,一路冷到25日的耶誕佳節。綜合上述,室外氣溫是這麼的冷,這時應景一下,來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,好像挺不賴的,一大早就跑去向上市場,想要採購一些手工湯圓回到黑木耳專賣店內烹煮。在市場內瞎晃的時候,剛好在一個小巷子內,發現用番薯與芋頭為食材,揉製成的番薯湯圓與芋頭湯圓,採買的時候,特別向攤商老闆詢問內餡是包什麼料,當時老闆回答說是花生餡,沒想到回來料理後,才發現金黃色的番薯湯圓包的是芋頭餡,淺芋色的芋頭湯圓包的是地瓜餡,當下也只能說冬至的湯圓買氣,真的會讓攤商老闆忙到小昏頭,但不管如何,好吃最重要。只是愛嚐鮮的我們,怎麼可能用一般煮湯圓的方式來料理,於是便小小地玩味一下,改用黑木耳養生露來取代傳統的甜湯湯底,沒想到這樣亂混搭的結果,整體口感與湯頭,還挺「讚」的說...
「湯圓」又稱「元宵」,是一種中國人在元宵佳節或冬至當天必吃的食品,在過去曾有多種名稱,如面繭、粉果、元寶、湯餅、圓不落角等,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,元宵由糯米製成,或實心或帶餡,餡有豆沙、白糖、山楂與各類果料等,食用時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,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「浮圓子」,後來又叫「湯糰」或「湯圓」,由於這些名稱與「團圓」字音相近,便取其團圓之意,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、和睦幸福,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,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。根據明代劉若愚的《酌中志.飲食好尚紀略》記載,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麵,內用核桃仁、白糖為果餡、洒水滾成,如核桃大小,即江南所稱湯圓也,所以從此記述來看,元宵、湯圓並無本質不同,只是南北對同一食品的不同稱謂而已。(參考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http://zh.wikipedia.org)
關於「黑木耳薯芋湯圓」這道料理,說穿了不過是將傳統市場零售的番薯與芋頭湯圓,與黑木耳養生露結合在一起的創意養生甜品,以往在部落格內介紹以黑木耳養生露為甜湯底的玩味文章時,大部分都以懶人烹煮法來料理,這次我們決定勤勞一點點,不再將所有食材統統丟進一個鍋子內烹煮,而改以各別加熱的方式來料理。因此料理的第一步,需先將番薯湯圓與芋頭湯圓放入滾水中加熱,並用湯勺稍微推轉湯圓幾下,使湯圓在水中翻轉而不粘鍋,當湯圓煮沸時,還要適當地加入些許涼水,保持在似滾非滾狀態,待其湯圓表面呈現光滑,並浮於水面上時,即可直接撈出,放置於已溫熱的黑木耳養生露中,輕輕鬆鬆不用5分鐘的時間,就可以馬上開始動口享用一道好呷的手作甜品,重點是,黑木耳薯芋湯圓的熱量,感覺上似乎比一般市售熱湯圓,還來得低卡許多。
step1. 將蕃薯湯圓與芋頭湯圓放置在滾水中加熱,並用湯勺推轉,使湯圓在水中翻轉而不粘鍋
step2. 煮沸時,適當加入些許涼水,保持似滾非滾狀態,待其湯圓表面光滑並浮於水面,即可撈出
step3. 將煮熟的湯圓,直接放置於已溫熱的黑木耳養生露中,即可立即享用好呷的養生甜品!
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,是代表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重要節氣之一,尤其是夏至和冬至,夏至的白晝的時間最長,夜間的時間最短,冬至則是白晝的時間最短,夜間的時間最長,冬至即冬節,冬至的習俗是做冬節圓,意義是「冬夜團圓」,家家作紅白糯米湯圓,稱「冬節圓」。老一輩的人常言,冬至吃湯圓就增長一歲,但有誰知道其中的典故來由為何嗎?話說冬至早晨,傳統習慣以冬節圓祭拜神佛祖宗,祭拜後全家一起吃冬節圓,亦稱為「添歲」。
不過近代的命理學家也有提出「過冬至換年柱」說法,認為過了冬至之後,就要換年柱,也可以說是增加一歲。因此在冬至這一天,吃湯圓可以解釋成增長一歲,所以在吃湯圓的時候,也可以按照所吃的湯圓數來開運,一顆表示一切順利,兩顆表示兩情相悅,三顆表示三陽開泰,四顆表示事事如意,五顆表示五路財神,六顆表示六六大順,七顆表示七巧玲瓏,八顆表示八面威風,九顆表示九如騰達,十顆表示十全十美~~
在金黃色的番薯湯圓外皮之下,其內餡主要是以芋頭為主要食材
在淡紫色的芋頭湯圓外皮之下,其湯圓內餡改以番薯為主要食材
黑木耳養生露係由柯媽媽與柯爸爸費時24個鐘頭,將黑木耳、枸杞與紅棗等日常生活當中的常見食材,
經過冷水浸泡與溫火熬煮等方式手工製成,有原味微甜、原味無糖、薑汁微甜、薑汁無糖四種口味,
並用耐心與細心來呵護每一鍋正在熬煮中的黑木耳養生露,一切只為將黑木耳中的植物膠原充分提煉出來,
也藉此柔化黑木耳的食用口感,進而讓每一位飲用黑木耳養生露的朋友,都能品味到健康與養生的絕妙滋味!
大瓶(1500ml/$150)、小瓶(600ml/$60)與迷您瓶(300ml/$50),冷凍狀態下可保存一個月,冷藏下七天。